anwlg 发表于 2019-8-17 07:56:13

关于结直肠癌年轻化,你想知道的全在这!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今年初发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年新发病38.8万例,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人数为18.7万例,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5位。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也越来越年轻化。近日各大顶级医学期刊连续发表了多项研究,对结直肠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及原因进行了报道和分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在多个国家,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病都显著增加



今年5月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对1975~2015年40年间美国9个地区在40~49岁诊断结直肠癌的3万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后20年,也就是1995~2015年间,该年龄组的结直肠癌患者显著增加;特别是远处转移的患者,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22%增至2015年的27%,年增长2.9%。

而7月份发表在Cancer杂志的一项研究也表明,2004~2015年间,在50岁之前诊断结直肠癌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从10%增至12.2%,P<0.001);而且年轻患者相比≥50岁患者更多诊断为晚期结直肠癌(III/IV期:52% vs 50%)。




在欧洲人群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的趋势。Lancet子刊上一项对7个国家结直肠癌发病数据的分析显示,近10年来,丹麦(年增长3.1%)、新西兰(2.9%)、澳大利亚(2.9%)、英国(1.8%)的50岁以下人群结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加拿大(3.4%)、澳大利亚(2.6%)和英国(1.4%)的直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在20-29岁人群中,丹麦和挪威直肠癌发病率每年增长甚至高达18.1%和10.6%。

此外,Gut杂志上一项对1990-2016年欧洲20个国家超过1.4亿20~49岁人群数据的分析发现,2004-2016年,20~29岁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最多,达7.9%;30~3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4.9%,40~4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1.6%。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同样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专家指出,以往我国大肠癌高发年龄在50岁以后,但近年来临床上30岁以下的青年白领罹患大肠癌的比例逐渐升高,约占总患病率的10%;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高发年龄为45岁左右,较欧美等国家提前12~18年。而过去10年,结直肠癌发病率翻了一倍,且还在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

此外,有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以20~29岁年龄段人群增长速度最快不同,2004~2009年我国20~29岁年龄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降低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0.01;30~39岁年龄组增高趋势较明显,2009年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19.8%,其中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75%,女性增加了7.09%。

表1 2004~2009年我国20~29期30~39岁人群大肠癌发病率(1/10万)




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结肠镜检查率提高吗?



不过,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究竟是因为疾病的实际增加,还是由于随着时间推移更多人进行了结肠镜检查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人员对5万余例40~54岁受试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2000~2015年期间,40~44岁人群的结肠镜检查率相当稳定,维持在3%以下,而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28%;45~49岁人群的结肠镜检查率翻倍,从2.5%升至5.2%,而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15%;50~54岁人群的结肠镜检查率增加了约1.5倍,从5%升至14.1%,而发病率增加17%。

而且,如果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是由于检查率增加,那么应该有更多患者在早期诊断,也就是说筛查出来的患者更可能为局部疾病。然而,与前面研究中年轻患者更多为晚期疾病一样,该研究也发现,40~44岁人群的局部疾病增多,但45~49岁人群未增多;而且,所有年龄组的远处转移疾病增长都高于局部疾病(年增长:2.9% vs 1.1%)。

也就是说,研究期间三个年龄组总体和远端转移结直肠癌的结肠镜检查率和发病率并不完全一致,结肠镜检查率上升并不能完全解释年轻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还有什么原因?



在2019年世界胃肠道癌症大会上,以色列Rambam健康保健大学的Irit Ben-Aharon对此进行了分析。

▍肥胖

对两项美国大型队列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儿童时期身体肥胖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相关,特别是在女性中。另一项对护士健康研究II中的8.5万余人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健康体重女性相比,肥胖女性的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几乎翻倍,超重女性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抗生素使用增多

Ben-Aharon指出,多项研究表明,抗生素使用,特别是中青年时期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而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在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婴儿和儿童使用抗生素明显增加,这可能影响了他们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并增加癌症风险。不过目前尚不清楚使用抗生素对于早发性结直肠癌是否有直接作用。

▍表观遗传学变化

含糖饮料和食物摄入的增多、空气污染水平更加严重,以及打游戏或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的久坐习惯的增加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表观遗传学变化。Ben-Aharon指出,虽然早发性和晚发性结直肠癌的基因组没有显著差异,但有数据显示DNA甲基化谱差异明显。而DNA低甲基化是人类肿瘤高分辨率基因组研究中发现的第一个表观遗传学异常,不过其与早发性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


该如何预防?



数据显示,在美国,55岁以上成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正在迅速下降,部分原因是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可以消除癌前病变,降低发病率。而且,从息肉出现到发展为癌症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在此期间发现息肉并进行干预则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因此结肠镜检查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

2019年4月11日,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出2019版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其中对肠癌筛查和预防的推荐如下:

▍高危对象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进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本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于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结直肠癌年轻化,你想知道的全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