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eentao 发表于 2019-8-27 19:16:32

基础研究推动针灸走向世界的故事(上)

转载自 针刺研究 2019 年 9 月 第 44 卷 第 9 期
基础研究推动针灸走向世界的故事 ——评韩济生、万有《春华秋实》 李永明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纽约 10016) 【摘 要】 由韩济生院士和万有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8 年出版的《春华秋实》一书,记录了韩 济生及其研究团队在五十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韩济生院士在针灸基础科学 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对中国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解读为什么韩济 生院士能从一位普通的中国南方少年成为一名硕果累累的科学家、中国科学界的楷模。 【关键词】 书评;针灸;《春华秋实》;韩济生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DOI】10. 13702/j. 1000⁃0607. 190118 How basic research promotes acupuncture to the world:a book review of Chun Hua Qiu Shi by Ji-sheng Han and You Wan LI Yong-ming(Americ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ciety,New York 10016,USA) 【ABSTRACT】 The book titled Chun Hua Qiu Shi(Glorious Flowers in Spring and Rich Fruits in Autumn)by Prof. Jisheng Han and You Wan,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in 2018,describes the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by Ji-sheng Han and his team over the past 50 years,including both happy and hard times. With efforts over half a cen⁃ tury,Prof. Han has mad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chievements in the basic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acupuncture to the worl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why Prof. Han can be⁃ come a model scientist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from an ordinary youth in south China.【KEYWORDS】 Book review;Acupuncture;Chun Hua Qiu Shi;HAN Ji-sheng
《春华秋实》一书分上下两部分。上篇是由韩济生院士亲笔所写的有关针灸的 53 个“科研小故事”,正好对应韩济生院士从事针灸科学研究的53个年 头,但内容上并不是简单的年谱。下篇名为“韩济生 和他的学生们”,是由在韩院士研究团队工作过的学者及韩院士的子女写的 33 篇回忆短文,并附有不同时期的照片。韩启德院士在序言中感叹地说,“原来科学史和科普读物是可以这么来写的”。我在翻开这本书时想要找到的答案是:韩济生教授如何能从一位普通的中国南方少年,成为一名北京名校的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针刺镇痛研究专家?韩院士的“春华”是坚实的,出身于江南水乡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起点高,凭努力和天资考入名校国立上海医学院,并长期在北京医学院任教。一直处在中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顶尖平台上,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及个人的辛勤努力,这些无疑都是韩院士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名校众多,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是成千上万,当年从事过针灸研究的科学家也有成百上千,但能走到韩院士这一步的科学家,被称为硕果累累的“秋实”者,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韩院士书中举例的国立上海医学院的“院士高产班”,产出院士的比率也是 4/30,并不是 50% 或更 多,为什么呢?秘密可能就在这 53 个故事中。韩院士用自己在不同阶段亲身经历的“小事”,不仅仅讲述了从“春华”到“秋实”的起伏历程,更难能可贵地揭示了隐藏在背后的一个科学家成功的“戒律”。书中介绍,两位作者在为书取名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春华秋实”。这本书所讲述的正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从“春华”到“秋实”的成功案例。这些故事,对于刚刚步入科学领域,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对于深陷科学职场,匆匆忙忙的中年人;甚至对于资深学术权威,偶感患得患失之时,都可能会有意外的启迪。下面是对韩院士从“春华“到“秋实”关键因素的解读。
1 专注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父亲在一次家庭聚会时,曾当面与儿子的忘年之交、投资大亨巴菲特讨论,比尔同巴菲特有什么共同之处?结论是二人都 具有异常的专注力。的确,在任何专业领域里,有聪明天资的人都不少,能提出新颖创意的人也不缺,但能够同时具备两项,又能在正确的方向坚持专注多年,甚至奉献毕生精力的人却是极少。纵观韩院士的职业生涯,可见他的研究兴趣是十分专注的,主线一直是“针刺的中枢神经化学机制”。尽管在研究的初期,要回答的问题是针刺针麻为什么有效;研究的中期,聚焦于针刺镇痛的机制;而后期着重电针的临床应用,但韩院士及他的研究团队始终没有离开针刺的中枢神经化学机制这条主线。甚至有几次研究方向看似走上了岔道,但最终都又回到了主线,总是 聚焦于用最基础的动物实验回答最关键的临床问 题。这种看似简单的“职业坚守”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人生面对的“障碍”和“诱惑”是多方位的,聪明人的兴趣往往又是广泛的,而社会及环境的影响有时也是不可抗拒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职 业的选择、转换及坚守。当然,这种坚持能走向成功的前提是最初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现实的。20 世纪 60 年代初探针刺针麻机制时,研究者完全是在黑暗中摸索,有很多不同的假说和研究方向, 最后结果证明针刺镇痛的中枢神经化学机制这个研究方向是可知的,是多产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正确的方向之一。记得韩院士也曾经说过:“我们很幸运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
2 诚信       诚信虽然是对一个科学家的最基本要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完美和到位。科学研究的诚信不光是要良心上过得去或符合法规和伦理道德就可以 了,还应包括所发表的科学研究结果经得起同行评议和批评,经得起独立的客观验证,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学界公认,韩院士的很多针灸科学成果都达到了这些诚信的高标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药物滥用研究所所长莱虚纳对韩院士的评价是“拥有杰出的实施能力,他是一位好科学家,而且与一些最优秀的人共事”。书中提到,在很多关键实验的研究中,韩院士都非常重视结果的可重复性,在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关键数据, 采用一切客观方法证明自己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比如,韩院士团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同瑞典特瑞尼斯的实验室合作研究中就采用了双盲实验设计,中国实验人员接到的国外样品只有编号标识, 并不知道是干预剂还是对照剂,当实验结束和数据分析完成后再揭盲。这样能够比较客观地知道干预剂的作用,排除实验者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其他实验 误差,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意思的是,一次韩院士的团队竟用双盲的动物实验证明了因对方的样品处理不当产生了“神经毒 性”,经改正后数据正常,这个“意外”反而使实验结果更加可信。   正是因为如此,韩院士发现的“不同电针频率刺激可以引起脑内不同种类的神经肽释放”的结果才能被反复证实,从动物到人,得到多个独立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应用的验证,成为国际公认的针灸研究成 果,也是韩院士自己最为自豪的发现之一。韩院士说过:“中医关于在同一个穴位上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而中医界可能不知道的是,科学家的这样一句简单评论,背后却是十几年基础研究的艰辛努力。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勇于发现自己实验室的错误并公开承认,及时纠正研究轨道的偏差, 摆正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的关系,也是科学家诚信的具体表现。比如,韩院士在书中描述,最初发现大 脑中 5-羟色胺(5-HT)对针刺的反应令他们十分兴 奋,得到国际同行提供的关键试剂后,做出的实验数据也完全支持他们的“假说”,以为可以“定论”了。但后续深入广泛的研究让他们认识到,5-HT 只是针刺中枢化学反应的一部分。他们从发现、激动、再深入研究,到回归到客观解读和纠正认识偏差的真实过程,也体现了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诚信。   公开承认同行的贡献,摆正自己的发现、发明及学术理论的准确位置,也是科学家应有的诚信品德。韩院士在他的文章中反复提到如下背景研究成果:英国学者 Hughes、Kosterlitz 于1975 年首先发现猪脑啡肽;美国学者 Simantov、Snyder 于 1976 年独立发现了牛脑内啡肽;加拿大学者 Pomeranz、Chiu 于 1976 年首先在动物上用吗啡受体拮抗剂纳洛酮阻断针刺镇痛效果,提出针刺提高内啡肽机制;美国 学者 Mayer、Price 于 1977 年首先用纳洛酮证实内啡肽参与人的针刺镇痛;加拿大学者 Pomeranz、Cheng 于 1979 年用动物实验证实针刺诱导动物释放内啡肽镇痛,发现低频电针镇痛可以被小剂量纳洛酮阻断,高频镇痛却不能被阻断;美国学者 Goldstein(哥德斯坦)于 1979 年首先发现了强啡肽,但不清楚作用的部位及同针刺镇痛的关系。如实地介绍其他科学家的贡献,丝毫没有降低韩院士团队工作的影响力,反而更准确地衬托了自己团队所做的工作的位置和意义,纠正了一些经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和误解,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针刺镇痛研究的真实世界。这种诚实地、丝毫没有误导地甚至是“慷慨大方”地 介绍他人的成果,是值得每一个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学习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础研究推动针灸走向世界的故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