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15294 发表于 2017-4-9 21:48:50

消化不良的中医对策


疾病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痞”“腹痛”“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我们平时所说的经常着凉受寒可以归为这一类;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偏食辛辣肥甘厚味、温凉失宜、饮食不卫生等;情志失调,如因工作生活过大而出现烦恼郁怒、抑郁思虑、精神紧张等可归为这一类;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多因先天的体质差异,加上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所致。
养生指导
1、常用穴位介绍及定位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梁丘、胃俞、脾俞、太冲、天枢、三阴交、肝俞、神阙、上脘。
公孙: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共2穴。
梁丘: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共2穴.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天枢:在腹中部平脐中,脐中旁开2寸。
神阙:肚脐正中。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2、操作方法
(1)艾灸:取上脘、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用点燃的艾条在穴位上行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温度以温热而不灼烫为适宜。也可在中脘、神阙穴各置2毫米厚生姜片,上置艾炷灸治15分钟,如感灼烫可再加一片生姜。或将艾灸盒置于胃脘部,每日1次,至症状大多好转甚或消失为止。也可用灸筒(百笑灸)治疗,首先拔开灸盖,将医用胶布套入灸筒,撕断医用胶布底纸,将灸筒粘贴于上脘、中脘或神阙、天枢穴,将灸炷放入灸盖内并点燃,将灸盖套入灸筒,左右旋转筒身,调节出气孔大小,使施灸温度适中。皮肤热感消失,灸筒壁凉,表明灸炷燃烧完毕,即可移去本艾灸装置。施灸完毕,用镊子取出灸炷,放入盛水容器,确保灰烬熄灭。
(2)按摩:用掌揉上脘、中脘、天枢,用指揉足三里、公孙、三阴交,每穴各按揉1分钟,足三里重点按揉。也可以用手掌以胃脘部及神阙为中心做圆周摩法,顺时针方向摩动,每次300~500下,摩擦以温度较热、舒适为度。
(3)刮痧:督脉、膀胱经双侧脾俞至三焦俞;刮至发红或出现痧痕为度。
(4)拔罐:取梁丘、足三里、膀胱经,从脾俞穴至尾骶部八髎穴拔罐,留罐5~10分钟。
(5)耳穴:用双手按揉整个耳朵,清洁耳部,耳贴神门、肝、肾、脾、胃、食道、小肠、三焦、大肠、直肠、交感,耳穴每日按压5~8次,每次每穴2秒,以产生热、胀、痛感为度。保留3日后去掉,两耳交替使用。以上3种疗法每日1次,做10次观察疗效。
3、注意事项
以上方法皆为临床易操作且疗效可靠,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只选一二种。艾灸时,着重灸足三里、中脘。按摩时的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度,不宜过大。耳穴贴好后一定要按压,否则效果不佳。
4、日常调理
(1)饮食调理: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吃含消化酶的食物,如水果、木瓜、苹果、山楂、西红柿、生鱼片等;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红薯、海藻、牛蒡等;山药莲子粥:山药(50克)和莲子(20~30克)煮粥;山楂粥:山楂20克左右、米30克共煮粥,煮的过程中可加入三两片薄姜,粥成后加些许糖即可。平时应少吃多餐,饮水和进食不宜过饱。保持饮食均衡,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胃肠蠕动。提倡清炖,食物要软,如米粥、细面条、蒸蛋羹等,细嚼慢咽,切勿进食过快。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胀气不消化食物,忌坚硬油腻食品。
(2)起居调理:平时应随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居处冷暖适宜,避免风寒暑湿等不良气候,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一日三餐要有规律,忌食辛辣生冷,忌烈性酒和过量酒。保持心情舒畅,保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这样才能预防消化不良等病的发生。
(3)精神调理:消化不良与情绪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在繁重压抑的工作之余学会放松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尽量做到身心愉快,可适当进行运动,如瑜伽、太极拳、散步等。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纠正睡眠不足对胃肠消化功能的影响。《寿世保元》有云:“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可见美妙的音乐有助于消化,适当地听一些欢快的音乐,能对机体产生良性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消化。
后记:
古语云:“上工治未病。”人们在平时要多注意自我的调护,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远离消化不良。以上对消化不良的调理方法,简便有效。①饮食至关重要;②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境;③适当的艾灸及按摩有助于预防或缓解消化不良;④腹部锻炼可以增加胃肠功能,预防消化不良。

本文选自《沪上中医名家养生保健指南丛书》之《白领人士的经络养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化不良的中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