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wlg 发表于 2017-7-31 18:19:30

肠上皮化生到胃癌,到底有多远?

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肠上皮组织转化,属于胃癌癌前病变的一种,具有恶性变化倾向的病变。


作者丨丁敬献(山东省消化病防治中心)
来源丨医学界消化频道
审稿丨赵洪礼(山东省消化病防治中心)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胃病检查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与研究,认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概述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其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




通过粘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粘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而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但在肠型胃癌旁粘膜中检出率很高,说明结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重的小肠化生灶中。两型化生可混合存在,因此结肠型化生可能是在小肠型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化,肠化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有人统计肠化合并萎缩性胃炎者占65.5%,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随着萎缩区的扩大,肠化的比数也增加。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也基本一致,以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由于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近年来病检出的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在精神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人群中更明显,这和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都可能有关,部分“肠上皮化生”会发展为胃癌。因此临床上对此种病人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随访,定时复查,以防癌变。

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

1、胃癌患者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而且广泛;
2、肠上皮化生与癌的发生部位非常相似,同样在胃窦的小弯比大弯及胃底多见;
3、胃癌高发区比胃癌低发区肠上皮化生多见;
4、多数胃癌伴随息肉者皆系肠型蕈状癌在肠化生的邻近;
5、组织学研究证癌可能发生在肠上皮化生部位,有研究证实从肠上皮化生移行为癌组织。当然还有近1/3胃癌不伴有肠上皮化生,癌细胞仍正常粘膜的颈部细胞转化而成,这种癌为弥漫型,组织学分化较差。

治疗:

1.病因治疗: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2.饮食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酸、过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3.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大体可分为两类: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粘膜因素的药物。

(1)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①抗酸药:氢氧化镁 氢氧化铝;
②H受体阻断药:西米替丁 ;
③胃壁细胞泵抑制药H+: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④M胆碱受体阻断药:如哌仑西平,无论是基础胃酸分泌,还是由外源性五肽胃泌素、胰岛素引起的胃酸分泌均受到抑制。本品对胃液的pH影响不大,主要是使胃液(包括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胃最大酸分泌和最高酸分泌下降;
⑤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抗胃泌素作用,对控制胃酸和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效果较好;并对胃粘膜有保护和促进愈合作用。

(2)消除胃粘膜损害因素的药物:

①控制HP感染
②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的药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肠上皮化生到胃癌,到底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