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wlg 发表于 2017-12-18 18:21:38

郭晓钟教授 | 功能性胃肠病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涉及运动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紊乱、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等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异常,临床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慢性发病、易反复,且没有结构、代谢异常,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的各类FGIDs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提高对FGIDs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对于消化内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护人员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发布的罗马IV诊断标准,对罗马III标准进行了以下改进:(1)更新参考文献;(2)提供关于肠道微生态、生物社会心理学、性别和跨文化认知的最新信息;(3)使用最新的诊断方法;(4)整合有助于进行更有针对性治疗的患者疾病体验、生理亚组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信息。但是,由于罗马IV委员会的绝大多数专家和引用的资料都来自西方国家,修订后的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仍需要开展相应的验证研究。因此,需要提供我国在上述改进方面的研究结果,为罗马IV标准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1. 关注生物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的认知

随着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来自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健康问题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心理问题也随 之升高。因此,心理学因素在FGIDs发病及诊治中有重要的作用。以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例,有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处于兴奋状态,通过CNS-ENS轴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影响肠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其次,其还可抑制结肠上皮屏障和黏膜免疫功能,增加结肠运动和内在敏感性,最终引发IBS。此外,FGIDs的发病,还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例如IBS的发病对生活质量中的焦虑不安领域、负面身体自我的多个维度及焦虑、抑郁等问题较未发病组均有影响,且呈正相关。因此,在预防FGIDs时,应进一步加强高危人群的心理疏导;在对FGIDs的症状进行治疗的同时应根据患者情况辅助以心理治疗。

2. 流行病调查关注不同年龄段,尤其是青少年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期,接收外界认知能力强,对外界事物的探知欲望也更高,因此,较易受到外界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出现FGIDs。有研究显示,4~10岁儿童及11~16岁青少年FGIDs的总体患病率也分别高达13.69%和11.68%,高于多数成年人发病率报道的数据。我们的一些研究针对中学生、新兵,尤其是身处寒区的上述人群,进行了IBS的流行病学调查,最终也再次证明了上述观点,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群或其他地区同龄人群。此外,我们针对沈阳一所住宿式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群,对功能性肠病的患病率进行了调查,发现其患病率为22.4% ,且女生更多见,较好的丰富了该类研究的数据。

3. 关注肠道菌群紊乱,尤其是治疗

胃肠道微生态环境与FGIDs症状的产生、加重有关,食物、肠腔内环境的改变通过肠道菌群和宿主的相互作用,产生包括免疫和代谢反应而影响脑-肠轴的功能,进而影响FGIDs。在新发布的罗马IV标准中,新增一章专门阐述食物、肠道微生态对FGIDs的影响及其机制。此外,对发病患者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也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开展较多。较受到认可的联合治疗显示,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肠宁舒颗粒可明显提高腹泻型IBS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腹痛时间、腹痛频率、排便性状异常、腹胀症状缓解率较单纯服用地衣芽孢杆菌患者也明显提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罗马IV的改变也说明胃肠道微生态与FGIDs关系的研究仍需不断开展和探索,具体功能及机制仍需更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予以揭示。

总之,针对FGIDs这一影响人类健康的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仍需要临床医师增加认知,扩大流行病 的调查范围;针对心理因素、肠道微生态、年龄、环境因素的研究,仍是重点和热点;开展更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前瞻性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认知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方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郭晓钟教授 | 功能性胃肠病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