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wlg 发表于 2019-1-3 16:29:19

一生健康从“肠”计议,不要再盲目减肥了!

原创: 王志刚 陈红旗常笑健康
近些年来,肠道菌群平衡成为医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证实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神经性疾病(抑郁症、孤独症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免疫性疾病(湿疹、哮喘等)等上百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



注:IBS即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失衡与各类疾病之间的关系,也让我们认识到肠道菌群平衡对于机体健康的重要性。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对人的意识、行为、大脑都会产生影响。为什么有的人减肥那么难,总是控制不了食欲,不想运动,这可能就是因为肠道菌群通过对激素的控制,控制了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且直接给大脑下达指令。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漫山遍野,很多研究都指向肠道菌群威力无穷,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思维和身体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是如何发生的?

1、饮食习惯:常年摄入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会促进有害菌的产生,抑制有益菌的增殖。长此以往,肠道内喜好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有害菌占据了优势,会给人体反馈一个信号,诱使人体摄入更多高脂高热量的食物,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2、抗生素:长期服用、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会将共生菌和致病菌同时杀掉,对肠道菌群造成严重影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3、被感染:食用了带有有害致病菌的食物,引发食物中毒。



肠道菌群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至1.5公斤,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的14次方。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的13次方个,也就是说,居住在人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超过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以上。



但是不用担心,数量庞大的细菌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结构保持相对平衡,有益菌和有害菌相互作用,才可以更好地保证肠道健康。相反,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多种疾病。


《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大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排在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之后,居第5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40岁至45岁以后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迅速,在75岁至80岁时达到高峰。



据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记载,中国40~74岁的人群中,大约有1.2亿人属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癌的关系密切

在微生态学发展的早期,学者们所说的微生态失衡就是指肠道菌群紊乱。实际上,人体微生态平衡不单单局限在肠道微生态,在人的皮肤、口腔、呼吸道等也都有微生态环境,微生态失调影响整个机体健康,但是肠道微生态系统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是最主要的。


肠道微生态失调就是:“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简单说,肠道微生态失调就是肠道内菌与菌的失调,或是菌与机体的失调,或是菌和机体的统一体与外环境失调,使肠道从正常情况转为病态。


肠道微生态失衡大体可分为三度:

1、一度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改变,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

2、二度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3、三度失衡,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射线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根据:

(1)病史中具有能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发性疾病。(2)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3)有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实验室依据:①粪便镜检球/杆菌比值②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中,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③粪便细菌指纹图谱等新技术检测,明确肠道微生态改变。


大肠癌致病因素主要有:双高饮食(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肥胖;遗传因素;吸烟、环境污染等致病因素。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数以亿计的细菌聚集在人体内,其中超过90%的微生物生活在肠道里,被称为“肠道菌群”或“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对消化、营养物质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系统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增加人们患上肠癌的风险!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检测是肠癌多维度检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抑制结肠癌的生长恶化。



由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以致晚期肿瘤,是一个10年以上的过程,因此也给了人们预防的机会,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预防大肠癌的最主要方法。早期诊断从癌上来讲90%都可以治愈,标准是治疗以后5年没有复发、没有转移。建议40岁以上男性、35岁以上女性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中低危人群2-3年做一次即可。



如何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调?

1、多摄取水溶性膳食纤维,这是肠道有益菌最喜欢吃的食物,因为能够增加有益菌的繁殖能力,加强肠道的蠕动功能,提高代谢,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的状态。

2、服用益生菌或富含益生菌的发酵食物,人们常说酸奶促消化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益生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梭菌……富含益生菌的发酵食物有酸奶、发酵豆制品和泡菜等。

3、轻断食,这是国外比较流行的方式,包括八小时饮食法,5:2断食法等等。断食后,肠道菌群改变,生成两种很重要的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这两种菌会促进脂肪燃烧。

4、粪便移植,这是一种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基因检测揪出肠癌早期踪迹

目前较多采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大便隐血、乙结肠镜、纤维结肠镜、CT-MRI模拟肠镜、粪便DNA检测。传统的肠镜检查前需空腹1-2天后服泻药作肠道准备,痛苦且不方便,还影响工作,作为大肠癌的初筛,人群接受率很差且成本较高。


近年来一种既高效又便捷的大肠癌筛查方式——粪便DNA基因检测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美国2016年肠癌指南中,把粪便DNA基因检测列为肠癌筛查的7种办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检测从粪便中进行肠癌脱落细胞中变异基因,对早期大肠癌癌变筛查非常有优势。患者只需要提供粪便作为检测样本,通过分析粪便中的遗传物质(粪便DNA),可以检测出直径1厘米以上进展期腺瘤和肠癌病灶,及时发现早期肠癌基因突变。



“肠道微生态基因检测”,科学全面地评估肠道菌群平衡状况,及时发现疾病的前兆,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或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习惯等,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



肠道病是“万病之源”,肠道菌群失调是罪魁祸首,所以保护好它很重要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生健康从“肠”计议,不要再盲目减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