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针灸

标题: 眼病针灸简史3-2 [打印本页]

作者: wentykl    时间: 2016-6-19 21:10
标题: 眼病针灸简史3-2

(二)取穴组方由简向繁
在取穴上,唐宋时期有二个最为的特点: 一是取穴范围明显扩大,以《针灸资生经》为例,仅目痛一项,就涉及经穴近四十个之多,既有头面部穴,如阳白、目窗;亦重视肢体远端穴和背部穴,如太冲、三间、风门、心俞等。另外,尚取督脉穴,如上星、龈交等。二是对腧穴的眼病刺灸认识加深: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此时期的医家对穴位在眼病中的应用已积累相当经验,除说明了定位、经脉所属、经脉交会,特别对针灸的要求和禁忌有较深刻的体会。如《圣济总录·奇经八脉》载:“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督脉气所发,治……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三是开始应用经外穴。由于眼部疾病有一定的难治性,已有经穴往往不敷使用,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主要用于眼病的经外穴,可分为二类,一类有穴名,一类则无穴名,但均有明确定位。眼病经外穴,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记载了当容、当阳两个经外奇穴:“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随年壮,穴名当阳。”;另外,《太平圣惠方·针经》载有前关,“前关,在目外眦后半寸,治目赤头痛”,前关即太阳穴,迄今仍为主治眼病的要穴之一;《针灸资生经·卷第一百》内载有拳尖,“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等等。另一种为有位无名的治眼奇穴,最早也见于《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七》:“治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针灸资生经》中,小儿眼病多用此类奇穴。






欢迎光临 龙华针灸 (http://www.shlhz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