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峻攻为缓攻 民国时上海有一巨商患湿温伤寒,病情转恶,群医束手。伤寒名家张骧云被邀会诊。骧云诊视病情后,对群医所作“湿热蕴结于中焦”诊断,无甚异议。但对所开处方则不赞同,指出该病非汗吐可解,必须果断泄浊通下,才能解除中焦湿热,不能因患者养尊处优,病延多日而顾忌通下之法,贻误病情。群医对张氏之论均不以为然,惟恐下后虚脱,以致不起。争辩良久,张氏提出先用调胃承气汤轻下之法,并以西洋参扶正佐之。治之果有良效,病情由此转机,群医乃服。 按:群医不敢议攻,惟张氏独具胆识,在遭他人反对时,能曲尽人情,变峻攻为缓攻,终致获效,尽显机巧之道。名医治病有胆有识。张氏看出此病应当果断通下,是谓有识;对此“养尊处优”之体主张投以峻剂,是谓有胆。争辩之际,变峻下为轻下,参以扶正,是谓圆机活法,名医风格,非此莫属。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5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