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一)眼病用穴的开拓 首先是注重特定穴的运用。《针经指南》提倡八脉交会穴运用于眼病,如临泣穴主治赤眼并冷泪、眼目肿痛,外关二穴主治眉棱中痛、迎风泪出、赤目疼痛、眼肿、目翳或隐涩,后溪主治眼赤肿、冲风泪下,申脉主治目赤肿痛、眉棱痛等。 《子午流注针经》中则介绍五腧穴在眼病中的应用,如足少阳胆之经之荥前谷、胆之原穴丘墟治疗目生翳膜。其次是经外奇穴的不断发现。继唐宋时期发现的有穴名的用于眼病的当容、当阳、前关(太阳)、拳尖四个经外奇穴之后,金元时期又有增加,如鱼尾、大骨空、小骨空四穴。更重要的是经外穴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记载:“眼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目焦;但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病全消……鱼尾∶即瞳子髎,在目上眉外尖。针一分,沿皮向内透鱼腰,泻”;“风眩烂眼可怜人,泪出汪汪实苦辛,大小骨空真妙穴,灸之七壮病除根。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节尖上。灸七壮。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节尖上。灸七壮,禁针。”正是这些具体生动的描述,对经外穴在眼病中的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