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龙华针灸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龙华针灸 首页 针灸大全 针灸技术 查看内容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之我见

2014-11-30 17:50| 发布者: 笑湖| 查看: 1747| 评论: 1

摘要: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之我见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之我见

2014-11-22 杜建华


导读叶剑英有首 《攻关》诗,说:“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因为难于操作就总让我有种“畏难”的心理。杜老师跟过两位老师学习此手法,又传授了“这一手法的要诀就是‘提插’”,不能捻转,并说提插15分钟左右即可让患者有热感,又给了我信心,一定再去试试。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之我见

有关“针下热”与“针下寒”说法的最早记载始于《黄帝内经》。在《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徐凤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做了系统的论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书中还非常形象地以诗的形式表达:“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我曾先后向二个民间老中医学了“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二位老师的方法虽有小小的差异,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操作手法是一致的。这里根据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自身反复试针的结果,谈谈对这一手法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手法的要诀

几乎所有学过一些针灸的人都说知道或称自己会运用“烧山火”和“透天凉”这一手法,但据笔者的了解和观察,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针刺手法。因而出现了有人甚至否定这一手法在临床上有着特殊的作用。有些医生虽也运用这一手法,但对施术后病人是否自觉针下有热感(烧山火)或凉感(透天凉)心中并无把握。


二、这一手法的要诀是大道至简

有些医生在初使用这一手法时,虽也采用“三进一退”(烧山火)或“三退一进”(透天凉),但却“强度捻转进针或退针”,这种操作手法是不可取的。笔者在与一些针灸师交流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包括一些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针灸师,在刚开始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时,若想当然地(有些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用“强度捻转进针或退针”,几乎是不可能成功地达到理想的效果。你自己想一想,病人所要感觉的是“针下有热感”或“针下有凉感”,你却让他(她)“酸、麻、胀、痛”一起到,他(她)还能感觉到什么“热感”和“凉感”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这一手法的要诀就是“提插”。只需最简单的“上下提插”即可。至于你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手法,尤其是手腕的协调性、连续性和频率的掌握已恰到好处时,采用“适度捻转进针或退针”是可以的,而且患者会更快感觉到“热感”或“凉感”,这就好像是用“空间换时间”。对刚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的人来说,一定要用“提插”手法,否则,就算你这次做成了,也不知下一次能否还成。


三、这一手法的关键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烧山火”是指施术后患者自觉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方法是进针后浅层为天部,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故称重按轻提(或曰慢提紧按,前为动作,后为时间的表述)。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热感。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对于初使用这一手法的医师来说,你整个提插的时间要15分钟左右才能让患者产生热感。至于你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手法后,则5分钟以内也能让患者产生热感,这是后话。

“透天凉”的具体操作手法与“烧山火”正好相反。

切记,对初使用这一手法的医师来说,一定要达到15分钟左右的操作时间,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四、这一手法的操作要领是手腕的协调性

在运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时,手腕的协调性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决定了你能否做成这一手法,还会影响你的运针时间及疗效。医师需经常练习,以保证操作的连续性和对频率的把握。


五、了解和掌握差异性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穴位,医师当时的状态等因素,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六、有关“气至病所”的问题

我们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针刺手法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给患者治病。这里也就涉及到了有关“气至病所”的问题。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和对自身的反复试针,有如下的体会:

1)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有明显的“针下有热感”或“针下有凉感”;

2)对一部分患者行“烧山火”时,患者的头部、背部和四肢有热感,并微微伴有汗意(个别的四肢无热反应);

3)有些患者有“气至病所”的感觉。如曾有一个胃寒患者,我在其足三里行“烧山火”手法,约十分钟,病人诉胃部有热感,自觉舒服很多;

4)医生给病人施治时,病人的体位很重要。以往的一些针灸大师都很重视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不把这当一回事了。须知,就算你寻穴的位置是对的,只要病人的体位不正确,常常也达不到理想的疗效。故针何穴时病人该坐、卧、侧、是否要握拳定穴等都要心中有数,万不可一概让病人往床上一躺了事;

5)针刺某些穴位时,需先用手在该穴位上作一定时间的按压,待至气至,方可针刺与行针。《内经》(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中有专门的描述。有时就是因相差一点点,疗效却时好时坏或相差甚远;

6)“针下热”并不一定等于“烧山火”,“循经感传”也并不一定是“气至病所”,这是必须要好好悟的。

就“循经感传也并不一定是气至病所“来说,这里有几层意思:

A)没有气功基础的人绝对做不出真正的“气至病所”,顶多是“循经感传”(古今的各类我所能看到的书中要么没提这二者的差别,要不就是混为一谈)。事实上我一再反复强调“共振概念”,只可惜能注意的人太少了。或难怪别人,他内功未到那程度,或没老师教具体的手法,是很难体会什么是共振的感觉。

B)有些人说这些手法只能适用于经络敏感之人,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类手法对医者自身有较高要求的缘故,而非该手法本身的问题。正因为有些医者自身的功力远远不够,故其手法只能在所谓的“经络敏感之人”身上有好的疗效,这也就是他们的临床效果时好时坏的根本原因所在;

7)针刺的很高境界(也不能说一定是最高境界)确实是以神治神、以神驭神,这时是医者、气、神、针、患者和大自然合为一体。

至于如何产生“气至病所”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有以下的几种可能:

a)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后,沿经络达其病所;

b)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后,引起病所处的共振效应;

c)以上二者兼而有之。

我在具体施针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所选的穴位,手腕的运针频率有所不同,感到效果很不错(这里就不展开了)。另外,在右手运针前、中、后三个阶段,左手不应闲着,这样会更有利于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

此外,我想说明的是,行“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时,患者不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相反,他(她)会感到很舒服。

顺便说一下,临床上常常有把“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组合起来使用,如对某些寒症重感冒,可先“烧山火”,再“透天凉”,其道理,我想大家应能理解。

2006年8月22日于加拿大

【本文为北美中华国医学院院长杜建华先生的投稿】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邱邱 2021-12-5 21:20
原来如此!

查看全部评论(1)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龙华针灸    

GMT+8, 2024-4-19 07:4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