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针灸简史3-3-2 2、眼病针法有以下特点:(1)眼区穴位强调浅刺:由于眼区结构精细、血管丰富,加上古代针具粗糙,易于引起损伤,所以在唐宋的医学文献中均要求浅刺。如睛明穴,多强调“入一分半”。值得一提的是承泣穴,在唐代,虽也要求浅刺但也是针刺治眼病的主穴之一,如《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载:“……眼赤痛,目目巟目巟,冷热泪,目睑赤,皆针承泣。在目下七分匡骨中,当瞳子直下陷中,入二分半,得气即泻,忌灸。”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巻中》则成禁针之穴:“承泣……治目视目巟目巟,冷泪,眼眦赤痛,禁不宜针,针之令人目乌色”。表明即使浅刺也可造成损伤。(2)注重补泻手法:眼病部位重要但病症难治,所以从唐代开始注重补泻手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其中以《千金翼方·巻第二十七》记载为多,包括留针与呼吸补泻相结合,如针刺治疗“肤翳白膜覆瞳仁”等眼病,“留三呼,泻五吸”。而“雀目者,可久留十吸”;徐疾补泻,如“攒竹主目视不明,……徐徐出之。”而睛明穴治疗雀目时,宜久留针,“然后速出”。雀目者,可久留十吸,然后速出。复合补泻,在治疗一些症情较重的眼病时更为强调,运用手法还须据症的寒热虚实而变,如“冷者先补后泻,复补之”。当然这方面的内容还不多。
|